劉志軍案背後的政治較量

胡錦濤為什麼此時批示調查劉志軍?中共十八大當然是劍鋒所指。但很多媒體在解讀時,認為劉志軍是江系人馬,胡此舉是對著江澤民。如香港《蘋果日報》的一篇文章,就認為“雙規”劉志軍,是胡錦濤逼迫江澤民的一個手段。該報的一篇文章認為,“胡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即是用劉案向上海幫頭頭江澤民施壓”,原因是所謂的“最近上海幫與太子党聯手在黨內高層炮製輿論,支持副總理王岐山而非第一副總理李克強在十八大後接溫家寶總理的位置”。“而且在老江的大力遊說下,連與胡總多年合作無間的溫總也傾向支持小王上位”,“這是胡總絕對接受不了的事!”。


但也有人不同意這種看法。比如《劉志軍下臺涉胡錦濤、江澤民內鬥?》一文就認為,“劉志軍突然落馬,外界多認為是胡錦濤在中共十八大之前,拿江澤民的親信開刀。其實,這個結論未免過於簡單化,如果翻查劉志軍與胡錦濤的關係、鐵道部部長繼任人選盛光祖與江澤民的關係,就可能有不同的解讀。”
文章認為,劉志軍屬江派人馬,但是,不可不知的是,劉志軍與胡錦濤的關係同樣甚為密切,否則,胡錦濤真的要清算江派人物,連前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都未能倖免,遑論劉志軍?


文章以本文前述劉志軍與清華威視的長期合作等情況,說明劉志軍與胡錦濤的利益關係之密切,不亞於他與江澤民的門派關係。而盛光祖在2008年出任海關總署署長時,就有傳聞稱,他是江澤民的表侄。因此,鐵道部部長易人,或者不能視為胡派清算江派的結果,不能視為江派在十八大權鬥中失勢的訊號,而要另尋解釋。


文章稱,劉志軍,頗有政治野心,其家人曾揚言劉“一門心思”要接副總理張德江的班。但臭名昭著的劉志軍,顯然不在江、胡口袋裏的下屆國家領導人名單上,而且,犯了將接任總理的李克強的大忌。在中共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為接班而立威之際,劉志軍或者因此被祭旗。


但若著眼於十八大的權力現實格局,和胡為尋求與江澤民的權力均衡的心態,劉案或許會有另一種解讀。面對江澤民主導的十八大佈局,胡錦濤已接受這個現實。他可以與江協商,但絕不允許其他人對他蹬鼻子上臉。若想在此格局下儘量爭取自身的話語權,胡錦濤就必須顯示出一定程度的強硬,防止第三方勢力利用他與江的較量而乘虛而入。


這第三方勢力,就是屢談政改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胡拿劉志軍開刀,震懾國務院系統的意圖十分明顯:要迫使那些各部委的牆頭草重新站隊。《明鏡月刊》刊登的文章《中南海內“南北分治”》披露,熟悉中共政情的人士透露,十八大格局並非只有江、胡兩大派系,胡錦濤的弱化並非完全由江澤民造成,另一股力量的崛起,使中共權力結構呈現“三足鼎立”局勢,這股力量就是以現任總理溫家寶為核心的政務系。


文章認為,江、胡權力博弈給政務系提供了巨大空間。江澤民雖行老人政治,但無鄧小平那樣的權威;胡錦濤雖成第一,但上下皆有掣肘。江、胡若想在權力鬥爭中爭取主動,都必須依賴溫家寶。在數度殘酷宮廷鬥爭中成長起來的溫家寶,在權力穩固之後,即不真正幫胡抑江,也不真正幫江抑胡,而是抓住機會擴充自己的權力,使其權勢突然變大。各種獨立消息來源證明,現在國務院的人事胡錦濤基本已無法過問,完全由溫家寶定奪。胡如果不同意溫的意見,溫家寶就可能在胡的重要人事安排上掣肘。現在國務院的權力部門已經全部由溫家寶信任的人馬把持,人事問題上實際已經出現“南北分治”的情況。因為在中南海裏,黨中央機關位於南部,內部人稱為“南院”,國務院機關位於北部,內部人稱為“北院 ”。


文章說,溫在人事上的強硬姿態,徹底打破了中共人事提拔任用的慣例,人事提拔任用由“潛規則”變得“無規則”,或者乾脆成為“溫規則”:溫家寶說提拔誰就提拔誰,溫家寶說不讓誰上誰就上不了。過去朱鎔基也沒有這麼大的權力。


中組部消息人士透露,除了黨務一塊胡錦濤有決定權外,國務院人事胡已失去發言權,宣傳系統也不全由李長春說了算。宣傳工作,除了中宣部,具體事務都由國務院具體部門辦理,溫家寶就借機發展自己的話語權和人事權。


文章還引有相關事實說明,胡過問不了國務院的人事,溫卻能在黨務人事上伸進手。2009年底溫家寶的人馬孫政才擔任吉林省委書記,成為第六代總理的熱門人選,海外媒體就評論“此事成為溫成功介入黨務工作的試金石和衝鋒號”。


就此而論,上述評論《溫家寶失控,劉志軍落馬》一文的觀點或許更接近真相:


溫家寶為保家族利益,竭力樹立自己的清廉和民主形象,幾次大談政改,將自己打扮的過於清高、孤傲和無奈。有意無意之間,將不改革的罪過推向胡錦濤和其他中央高層,而且將國務院的人事竭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嚴重影響了胡錦濤的十八大權力安排,逼迫退無可退的胡錦濤開始反擊。
人民日報發表鄭青原的文章,就是胡在爭取其他政治局常委意見之後,發動的反擊攻勢。溫在蟄伏一段時間後,又開始借助“訪民秀”來樹立形象,意圖爭取十八大的話語權,使胡更為不滿。中共當前的政治,一切以十八大為核心,所謂“悠悠萬事,以此為大”。所以春節剛過,胡錦濤就親自批示,“雙規”劉志軍。


至於胡錦濤批示調查劉志軍,溫家寶此前是否知道,知情人說,這個尚不清楚。也許溫家寶知道,但自身已處於是非漩渦,且家屬深陷其中,溫已失去說話的主動權。溫過於刻意樹立自己的形象,結果樹敵太多,一定程度上已經傷害了中共的整體利益,導致原本因各種不同原因反對他的人團結起來,反而使自己處於不利地位。若救劉志軍,可能會進一步撕破臉,溫有些投鼠豈器。


其二,劉志軍與金人慶、于幼軍在溫家寶心目中的位置並不相同。後二者完全是溫引為親信的人物。而劉是半道投誠,且身陷非議,投誠救自己的意圖很明顯。而且溫也知道劉是一個馬屁精,不光是江澤民、胡錦濤,凡是常委一級的人物,不管是在任還是退下去的,他都拼命巴結,大輸利益。坊間都知道,溫很在意家族利益,對於劉拿著國務院的批示,慷國務院之慨為自己邀買人心,廣留後路的做法,有時溫也很生氣。政治上,往往是投靠的主子多了,反而沒有了真主子。一旦出事,假主子是不保你的。反正拿劉志軍好處的常委,又不止溫家寶一個。這個原因,也可能導致溫不願意出全力施救。


再有,事發突然,溫可能並不完全知情。面對十八大的佈局,原來溫系人馬看到風向不對,有的暗中已向其他中央高層投靠。這樣,溫在中紀委的人馬,也不敢輕易向溫通信,也一定程度上導致溫對調查劉志軍具體情況的不瞭解,產生了某種程度的誤判和失控。


知情人稱,此次“雙規”劉志軍,中紀委一反以前默不做聲的做法,而是在第一時間就高調對外宣佈消息,有明顯的儘快處理成既成事實,使有關方面不好補救的意圖。


另外,中組部也同時高調宣佈盛光祖重回鐵道部,中紀委、中組部如此動作迅速、默契配合,這在近年來的反腐大案中是極其少見。也透露出不想給相關人以機會的意圖。


正如一篇評論所指出的:“劉志軍落馬不突然,選擇讓劉落馬的時機很突然。”此時正值地方換屆集中進行時期,也是十八大籌備工作進入緊張階段。果然,劉志軍一出事,最緊張的不是地方封疆大吏,而是國務院各個部委。劉的事一出,國務院各部門都紛紛召開廉潔警示大會,響應黨中央的號召,新一輪的排班站隊已經開始。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